一封感谢信背后的故事:我们永远都是中南人—记对甘坚校友的援助行动
10月17日,校友总会工作人员在北京校友会微信群(中南家园)里读到了一封感谢信,写信人是我校法9307班校友甘坚的妻子林春华,经与校友联系,法9303班廖亮校友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无法估量的中南校友情。
2022年9月3日,甘坚校友因患白血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仅49岁,留下遗孀独女。而从此刻开始,以甘坚及其妻女为对象、以中南大校友为主力的已经持续了四年多的援助行动从潺潺小溪汇流成浩浩汤汤的大河,声势浩大、撼人心魄,并将余音缭绕影响深远。
甘坚,法律系9307班校友,生前系四级高级法官、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法院法庭指导小组副组长。他为人豁达乐观,看淡生死却重情守义,有着坚定的法律信仰。2018年6月,正当盛年的他在例行体检时发现血红蛋白过低,8月确诊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在93级的一位同学尽力安排下,一号难求的北京协和医院权威专家告诉他必须尽快做骨髓移植手术,否则活不过五年。听到医生的诊断结论,甘坚妻子两腿发软连站都站不稳,他却语气轻松地说:还有五年啊,到时我都年过半百了,不算短命啦。
出于对骨髓移植手术费用的担心,甘坚一度决定不进行手术而采取保守治疗,将钱留给女儿毛毛出国读书。经一位留京的同班同学引见,他接受了一位国内相关领域顶级中医专家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此后的一年多频繁往返于京粤两地,病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可惜不久疫情突发,北上求医之路受阻,甘坚的病情迅速恶化,更不幸转为白血病。在与家人反复商议后,他决定做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由女儿作为供者,以争取一线生机,可以有更长时间陪伴家人。术后,甘坚勇敢面对意料之中的反复排异和感染,即使为减少细菌感染机会而长期在家中一个房间独自自我隔离,即使两年来住院治疗近二十次成为中大一院住院部的“常客”,即使被病魔折磨得面目全非连同事都几乎辨认不出,也一直没有任何抱怨。在这段时间里,家人至亲、中南同学和法院同事的鼓励,是甘坚能够坚强支撑下去的力量源泉。
然而,天不遂人愿。在再一次因为肺部感染住院后,甘坚病情急剧恶化。2022年8月31日,在医生告诉甘坚家人继续治疗已经没有意义后,家人决定连夜转院回顺德。许多校友和同事闻讯后不顾深夜纷纷赶往医院等候,期望能够在甘坚进入病房前见最后一面。救护车到达后,已经处于深度昏迷当中的甘坚被直接推进ICU,亲属也必须留在病房外。虽经甘坚妻子反复劝说,病房外密密麻麻却寂静无声的人群仍久久不愿离去,甚至还有更多的人陆续赶到。这是许多人无眠的一夜。
一夜过去,甘坚的家人仍不忍也不舍做出停止维持生命体征的决定,于是向顺德93级同学提出希望可以进入病房陪伴一段时间再做决定。为了能够让甘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一家三口静静相聚,顺德所有的中南资源都迅速发动起来:一位93级同学通过老乡关系联络上医院领导,顾不得别人为难和反感,反复陈说特殊情况,努力争取对方理解和通融;另一个93级同学找到一位与医院领导私交甚笃的大师姐,恳切要求帮助,说话间几度哽咽不能语……经过多方努力,医院终于破例同意将甘坚从ICU转到特需病房,并安排专门的医疗团队24小时密切看护以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
与此同时,一支由中南校友和法院同事组成的“联军”迅速组建并高效运作起来,有人负责调度和决策,有人负责与医院沟通,有人负责发布信息,有人负责后勤保障,有人负责准备后事……甘坚的一个同班同学,向单位请假在病房外看护了三天三夜。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守护甘坚一家三口最后相聚的时光不被打扰。于是,大家泪眼朦胧地看见,甘坚的妻子在熟睡一般的丈夫耳边低语:你不是喜欢旅游吗,以后你就可以变成一只蝴蝶到处游玩啦。大家也肝肠寸断地看见,在甘坚弥留之际,毛毛在她爸爸的额头最后亲了一下,轻声说:爸爸,再见啦。9月3日10时06分,甘坚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所有熟悉甘坚的人都知道,他生前唯一的牵挂和最后的心愿就是女儿出国读书。
他女儿初中时选择了出国读大学,虽然知道经济压力大、风险大,甘坚夫妇仍然完全尊重女儿作出的人生选择。他女儿很优秀,中学就读的是一所民办学校的国际部,全免学费,课程完全按照出国读书的要求设置,与高考的要求完全不一样。甘坚当时的想法是有部分积蓄,接下来几年节约一些应该可以存够留学的费用。但天有不测风云,四年的艰难救治耗费了家庭大部分积蓄,他的逝去更令家庭主要经济支柱坍塌,但毛毛出国之路早已确定,无法回头参加国内高考。
为完成甘坚最后的心愿,另一支中南校友团队早已悄然运行。甘坚刚转院回顺德,“佛山中南九三校友”微信群中已经有同学问:“我们能帮忙做点什么?”有同学提出,应该帮忙解决甘坚女儿出国读书费用问题,但又顾虑不是帮忙解决医药费,为免引起非议只能在佛山93级同学中倡议尽尽心意。有同学提出:“我们能帮多少是多少,第二代也是我们中南人!”这个倡议在微信群里得到广泛赞同。甘坚去世当日,佛山顺德校友会发出讣告,并号召校友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以解决中南二代的学费问题。次日,甘坚所在的法9307班在全国93级同学群中发出讣告,并倡议同学们伸出援手。叶佩华老师提出:同学们发起的帮扶活动体现了同学情、手足亲,我很欣慰。周小川老师号召:甘坚同学的女儿是中南优秀二代,93级集体帮扶孩子完成学业,实现甘坚不留遗憾的心愿。两位老师登高一呼,同学们群起响应,短短数日间,来自全国各地校友们的捐款就超过了四十万元!这就是互爱互助、有情有义的中南精神!有位同学深情说道:“我们永远是中南人,中南二代也是我们中南人,中南家属也一样。让我们守望相助,一起走下去。”
此生无悔入中南,我们永远都是中南人!
附甘坚妻子的感谢信
感谢信
各位亲爱的、可敬的中南政法财经大学校友:
我是法9307班同学甘坚的妻子林春华,感念于大家对甘坚、女儿芮宁以及我无私的帮助,在此向各位表达我们深深的谢意。
甘坚和我相恋于大一。与大家一样,彼此相识已近30年。三十年来,社会万象变化繁复,我有幸与甘坚共同成长,见证他从幼稚青年转变为成熟中年人,成为一位以拥有法律理想、坚定信念为傲的优秀法官;一位耐心陪伴、呵护女儿成长的好爸爸;一位尊重、爱护妻子的好丈夫。
2018年8月,正当事业进入新阶段时,甘坚不幸被确诊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从此我们开始了漫漫求医路。幸得同学、同事的积极相助,使我们能够北上求医,甘坚病情一度受到控制,回到单位上班。然而疫情初始,求医受阻,甘坚病情急转直下,20年5月转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三次化疗后11月由女儿作供者做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尽管医生说甘坚属于高危难治型,成功率只有30-40%。但我们仍然抱着希望去争取一线可能性。
术后甘坚果然遇到了许多困难,近两年来先后遭遇了各种排异和感染,出入广州中山一院住院治疗近二十次。然而为了孩子和家庭,甘坚一直坚持治疗,从不抱怨叫苦,不放弃一点点希望。他一直相信“关关难过关关过”,一直以豁达乐观的态度鼓励、安慰我们和看望他的亲朋好友,抓紧时间和女儿进行长长的深入的对话,引导她正确看待人生和困难。
今年七月伊始,甘坚逐渐恢复到了移植以来最好的状态,我们开始憧憬未来,希望能够重游他最喜欢的建水。然而造化弄人,整个七八月甘坚都在和肺部感染较量,再次入院。万想不到,8月31日医生宣告已经无可治疗……
虽说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痛失所爱仍是一大巨创。我在痛苦、茫然失措中幸得法院、同事和老师同学们的鼎力相助和支持,让甘坚得以在人生的最后几天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难忘转院时夜晚在ICU门口等待的密密的身影,难忘最后几天在特需病房同学同事们的彻夜轮流陪伴,难忘告别仪式上众人的深情道别,更感喟于相熟的、不熟悉的你们从各个地方转来的巨额善款。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此刻,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四海一家,人同此心的共振。
女儿问我:妈妈,为什么你们这一辈人这么满怀善意,乐于助人?以后我的同学们也会这样吗?为什么我觉得我们Z世代将来做不到你们这样?但是无论如何,将来我也要做像爸爸校友一样的、能够帮助别人的人。
我说:假以时日,当你们这一辈长大,成为更有能力的人后,善意就会得到更好地发挥,就能以自己的方式去帮助别人。我们且拭目以待。
我记得校友们说过:芮宁是中南二代,我们一定会鼎力相助。这份义气与情怀,感动的不仅仅是我们,亦使其他政法院系毕业的同事们动容、惊叹与敬佩。今天芮宁得到大家的感召,立意要做与各位叔叔伯伯阿姨一样的人,但愿各位也能将此事分享给自己的孩子们,让孩子们也感受到父母的拳拳情义,好让中南精神代代相传。
最后,万分感激,无以回报。一封信也仅只是一封信而已。虽然甘坚已逝,但我们仍是中南家属,未来但凡我们有能对大家有用的地方,请一定告知。我和芮宁愿尽绵薄之力,鼎力相助。
谨祝各位安好,事业有成,阖家幸福!
甘坚妻子:林春华
2022年9月16日
上一篇: 学子风采 | 吴芮竹: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下一篇: 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进行时② | 习近平总书记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