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访谈(19)||亓培冰:法律人的跨界之路
亓培冰,1996年毕业于中南政法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系,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硕士、北京大学民商法博士,于北京法院系统工作18年,曾担任高院中层副职、中院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在北京高院工作期间,曾被公派澳大利亚法院工作交流;北京市法院首届“审判业务专家”称号获得者;2017年初,他成为著名的“红圈律所”方达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实现了从法官到律师的转身。
青春飞扬,与法结缘
初见亓培冰,穿着白衣的他文质彬彬,俊朗的脸上犹带着几分书生神采,笑容谦逊温和,“很高兴见到你们”,“今年是母校70周年校庆,作为母校的毕业生,我祝愿母校能够繁荣发展、越办越好!”他送上了诚挚的祝福。
问及大学生活,亓培冰回忆起他的读书年代,“我在母校的四年是无怨无悔的。”随着他缓缓道来,一幕幕20世纪90年代求学景象逐渐浮现在我们眼前。“那时我们在南湖边求学,虽然当时地理位置还有些偏僻,学校人数也不多,但整个校园都勃发着青春的朝气。” 亓培冰入校就读法学专业是在1992年,距1984年中南政法学院复建才刚刚过去几年。他回忆里永不褪色的青春,不只是学生们的青春年代,也是法学院冉冉复兴的朝晖与崭新的开始。
尽管中南政法学院当年仍是一所年轻的院校,但师资力量并不薄弱,很多授课老师是现在法学界的大家。“当时,张明楷老师教授我们《刑法总则》,刘艳红老师教授我们《刑法分则》,还有吴汉东老师、覃有土老师、曹诗权老师、陈小君老师、吕忠梅老师、徐国栋老师、方世荣老师,都给本科生上过课……”伴随着一连串法学界如雷贯耳的名字,中南大法学院的学术氛围愈显浓厚,“能在本科时遇到这些老师,我很幸运。”亓培冰表达了对老师们在法学之路上传道授业的感恩与怀念。
“除了老师,印象最深的是同学们求学迸发的热情,每次学校请一些全国知名教授开办讲座时,总是轰动全校,海报会贴几十米长,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听讲,连阶梯教室的讲台上、窗台边都挤满了人,以至于有教授说母校的学生是最热情的学生。”时值90年代初,福特基金会资助中国开展法官培训,湖北省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法官培训班就设在母校,许多全国知名法学教授受聘前来授课,就读的学生们近水楼台,也颇受熏陶。
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让亓培冰与法律结下不解之缘, 精彩纷呈的课堂讲解、引人入胜的课外讲座使他获益匪浅,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对法学浓厚的兴趣,“正是在本科的学习中,我对法学从一知半解到渐入佳境,从心生兴趣到乐在其中。”对法学的了解愈多,他便愈加热爱这门学科。整个大学四年,他一门心思扑在法学上,专心学习、考研。
“这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他如是总结道。
多重角色,与法偕行
亓培冰本科毕业后前往北京先后攻读了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的硕士学位、北京大学民商法博士学位,并在北京法院系统工作了18年。在法院审判事业顺风顺水之际,他突然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意外和惊讶的决定,作为合伙人加入了方达律师事务所,主要从事房地产、建设工程、商事合同、公司、金融等领域的争议解决,实现从法官到律师身份的转型。
“法官和律师都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一员,这两种职业虽不太一样,但有共通性。第一,都要求法律人的专业性。专业性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学习、经验的积累、不断思考;第二,都要求敬业性。法律,是一门善良公正的艺术,又往往涉及人的权利、财产。如果法律人不够敬业,就不能彰显法律的正义,不能更好地实现人的权利。”如果能够做到“专业、敬业、靠谱”,在他看来,就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律人。对于身份的转变,他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悟,“除了对家庭尽更多责任的考虑,我觉得换一种工作也很有趣,人生有一点改变和不同,可能会更加丰富多彩”,他坚信,无论是法官还是律师,只有持续地努力,不断地积累、磨练,才能逐渐超越平凡、走向卓越,成为优秀的法律人。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其个人来说,如果每天都能有一点小进步,他就会很高兴,希望自己作为新时代的微小个体同中国的法治建设一起进步。
谈到自己的工作时面临的一些棘手情况时,亓培冰表示,法律案件总是涉及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有时会充斥着激烈的冲突。作为法律人,一方面要肩负起法律的公正,另一方要充分考虑当事人的利益诉求,在情理与法理天平上,寻找着平衡。 “有时一些当事人带有强烈的情绪,往往是以为自身的利益受到了侵害,这时就需要向他们耐心听取意见,慢慢说明法律情况,帮他们走出思想上的误区”,作为联结双方的纽带,“善于沟通也是法律人应当掌握的一项技能”。
从事律师行业,并没有切断亓培冰与过去法院工作的联系。在法院工作时对仲裁工作的兴趣,一直延续到现在的生活中。“我现在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仲裁员”,除了律师,亓培冰还是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北京仲裁委员会、以及天津、南京和深圳、石家庄等六个仲裁机构的仲裁员。“我很喜欢裁判者的工作,也珍惜作为裁判者的荣誉”,说这话时,亓培冰的眼中透露着对职业热爱带来的愉悦。
除了法院与律所,学校也是亓培冰的工作舞台。他担任过北京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兼职老师,开设了法学课程,也经常开办法学讲座。他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学术论文及著作,并曾经参加“中日侵权法比较”的课题,两次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参加研讨会及发表演讲。他表示,随着他以后在律师行业经验的积累,会拿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授课与学术上,希望能够把自己在法学上的收获、感悟传递给法学后辈。“有人说我其实很适合在高校工作”他微微一笑,“我从事的主要工作虽不是教学,但我的本色就是一介书生”。
理悟人生,寄语后辈
许多人认为读法学专业的学生往往要背诵大量法条,以为法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对于这个看法,他认为“热爱的人不会觉得痛苦”,同时引述法学前辈张明楷教授的话来说明,“法学是典型的先苦后甜、胜者通吃的长线专业,必须经受各种痛苦的经历,无法承受的人趁早出局,入学第一天,就应该知道,这个专业,要背最厚的书,参加最难的考试,忍受最低的一次就业率,更重要的是必须在精神上脱胎换骨。”此番黄钟大吕之声,望寄赠法学后辈,以期共勉。
谈到自己在迢迢法学路上的奋斗经历,亓培冰也与大家分享了他的感悟:
第一点,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会懈怠,不断学习,挑战自我,不安于现状,勇于走出舒适区。无论是做法官还是律 师,是做仲裁员还是兼职教授,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对从事的领域从熟悉到精深,从精深到卓越,不断实现自我的超越。
第二点,要不断反思和总结。从事法学职业,经验积累尤为重要。在多年的工作中,经常总结、反思,注重练就敏捷锋锐的思维。每处理一个案件,他都尽可能熟悉相关领域的法律规定、规则,增加对该领域的了解,以求每处理一个案件都能有所收获。他认为这也是一种积累的方式。
关于成熟,他有自己的理解,“成熟不是庸俗,而是要明白人与人性,懂得事情的逻辑与规律,了解社会,也要认识自我”。“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会有挫折,有失望和沮丧”,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他而言,或许是站在肃穆法庭上敲响法槌的一刻,或许是涉案矛盾双方激烈争执时条分缕析的耐心说明,“一次两次做不好可能是难免的,但即便失败了也没什么”,能够平静接受一切会发生的情况,面对它,解决它,在生活与工作接踵而至的试炼中,逐渐变得处变不惊,安之若素,这也是成熟。
(通讯员 张蒙 李兰兰)
上一篇: 校友访谈(20)||管洪;扎根基层,似树长青
下一篇: 湖南校友会召开秘书处工作会议 杨灿明校长莅临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