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访谈(5)||余辉:人生中的三次“激流勇退”

余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湖北财经学院)基建财务与信用专业77级校友,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从学校辞职,到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市分行工作,从基层做起。三年时间从普通科员做到支行行长,省市分行合并后2003年任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副行长。2006年任浦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2013年后,主要负责巡视督导工作。
余辉说:“本来应该谈谈人生路上的不断进取。但我要跟你们讲的,是我人生路上的三次激流勇退,我觉得退的有收获,退的有状态。”
一退:走出象牙塔,投身银行业
余辉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湖北财经学院基建专业的第一批学生。那时,全国的财经类院校只有两所:湖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辽宁财经学院(现东北财经大学)。湖北财经学院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只有法律、基建、政治、物资(计划)和会计这五个专业。其中只有基建专业开设了两个班,占了当年招生人数的三分之一。“我们专业一百零几个人因为上大课,所以两个班像一个班一样。在优秀校友云集的‘新三届’中,基建77级可谓是群星闪耀,我们几位最出众的校友:如现任建设银行董事长陈四清、原中信集团监事长、原中信银行行长朱小黄,原建设银行董事会秘书陈彩虹,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张中华等等,都是我们同届同班同学。”
当阅读还是一种奢侈行为的年代,知识还是一种匮乏资源。“上山下乡”的知青记忆让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倍加珍惜大学时光。在毕业季来临的时候,余辉希望继续读研。但是当时师资匮乏,组织分配余辉留校任教,并希望他坚守教学第一线。
“当时的志向就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余辉本着服从大局的考虑,同意了留校任教,暂时不考研究生。不过他也提出,他就任职至这批学生完成他们的硕士学业,学校教师后继有人。在校期间,余辉一人身兼数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当时学校课程量最大,教学科目最多的老师之一。转眼六年,余辉的第一批学生也到了研究生的毕业季。余辉说他的执教过渡任务完成了,于是婉拒了领导的挽留,坚决要求辞职。
为了坚持初入大学时的远大志向,余辉决定走出象牙塔,投身银行业。完成工作交接后,余辉正式结束了他七年的执教生涯。1989年夏,余辉来到了建设银行广州市支行,成为了银行体系里的一名小科员。
从大学老师退到银行科员,放弃了教授副教授的前程,常人不敢想象的选择,余辉却义无反顾的做了。今日再回首当时的“冒险之举”。余辉说,当时血气方刚,审时度势,坚持初心,敢于抓住机遇,从头再来!
二退:从38楼到3楼
1989年夏天,余辉从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市分行的一个普通科员开始干起,两个月晋升为主任科员,半年后成为副处级的支行副行长,两年之后,开始主持支行工作。短短三年,从科员到支行行长,余辉校友的晋升速度令人叹为观止。获得如此成就,一方面离不开余辉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印证了当初选择来到银行业的正确性。
在支行主持工作的四年,银行的存款、贷款、利润以及员工人均收入这四项重要指标有了四倍的提升。余辉一直重视对上对下的交代。关注员工人均收入这一块,这非常符合他早年的志向,不仅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也要改变周围人的命运。在余辉担任支行行长的四年,银行员工的人均月收入从1992年的800多元飙升至1996年的3200多元。
2003年,余辉已是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的副行长。时至2006年,省建行员工25000余人,银行资产4000多亿,网点1100多个。而2006年的浦发银行广州分行是一个只有500多名员工,资产200多亿的小银行,下设的网点只有16个,甚至都达不到省建行的零头。但余辉选择了跳槽浦发银行。
“我放弃建设银行到浦发银行来,可以得到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平台,它虽然小,但它是省级行的平台。有省级行的平台就有省级行的业务权限,还有股份制银行相对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关键是这一点。在这个业务权限下在这个体制设计中,能够发挥个人作用。而且当时作为股份制银行,它在体制结构上会更为灵活,比如说收入能高能低,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升能降,这些在浦发银行这个平台都是可以做到的。这样你有这个机制,你就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干一些事,所以才有后来的大多数指标七年乘以七,而在建设银行当时已经有那么大规模了,很难再有这么大的发展。”
余辉在建行的办公室是在三十八楼,到了浦发这边,行长办公室在三楼。从38楼到3楼,“你看这是不是退,是不是降?”余辉笑着道。但在浦发银行任职的七年中,余辉也的确发挥出了股份制银行体制灵活的特性,在他的领导下,银行的存款、贷款、利润、客户及员工人均收入这几项指数大多数有七倍甚至九倍的发展,浦发银行在广东省的影响力也有了显著地提升。
从建行到浦发,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去评判这个选择,几乎所有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余辉用时间证明了他的目光长远。这一次的以退为进,更多是因为他准确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方向。
三退:退居二线,将舞台留给年轻人
第三次“激流勇退”是2013年余辉主动从浦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的位置上退居二线,选择做巡视督导工作。
余辉当了七年的银行一把手,是当时广东银行界一把手在任时间最长的。按照银监局的规定,六年是最长任期。所以到了第七年,必须要岗位交流了。当时些人浦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之际,是可以选择去向的。余辉校友回忆道:“总行当时跟我谈话,说是可以去外省继续当行长,或者去总行当部门老总。我考虑之后就和领导说,如果领导觉得可以,我就去做巡视督导。”巡视督导是什么概念?就相当于放弃一线经营的权力和责任,退到二线。余辉那一年是五十五岁,在银行界摸爬滚打已经将近二十五年了。丰富的工作阅历对于督查工作而言是很有优势的,在发现问题时,也具有妥善的处理能力。“做督导工作,其实我是希望争取到客观的效果最好。咱不是为了要搞人,因为我在一线几十年,人家查我,那种体会很深的。现在我去查别人,重点是要有利于这个单位的发展。如果是面对年轻干部,还要有利于这个干部的成长。”也正因为余辉校友有着这样一种工作态度,之后几年的巡视督导工作也是卓有成效。
从一线到二线,奖金降了七成,从前在一线所获得的直接经营权力也几乎为零。这一退,似乎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令人费解的。但余辉认为很值得。“主动退居二线后,我也获得了陪伴家人的时间,可以为老母亲养老送终。几十年我亏欠她太多,忙的时候,完全分不出时间来陪伴和照顾老母亲,所以最后的两年,能为老母亲送终,心理也多一点安慰。”
余辉还提到了最重要的一条,让年轻干部成长。“我们迟早都要退休的,现在的科技发展得很快,早一点开始指导年轻干部成长,有利于银行事业的持续发展。”
余辉在人生的三次取舍之间,不被眼前的利益所困,理性判断,尊崇本心,看似“勇退”,实为“勇进”。能做出常人不敢想的选择,能放弃万千人渴望的名与利,除了过人的胆识,更重要的是对实现自己远大志向的不懈追求。
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也问了余辉校友一个问题,“如何定义成功,怎样才算成功的人生”。余辉觉得成功的标准多种多样,而不应该只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只要是能够抓住人生的机遇,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这就算成功。
不将成功的标准划分为客观的数据,将努力拼搏的过程看作成功的重要部分,这种豁达的心态也许就是余辉可以在取舍面前坚守初心的重要原因。(通讯员 潘思雅)

余辉与广州校友寻访团成员合影
(7月中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6支团队分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重庆、四川等地寻访了50余名校友。现校友总会微信公众平台陆续推送校友访谈文章,以定稿时间为序。)
上一篇: 校友访谈(6)||郭永昊:融会通浃,学以致用,规划职业生涯
下一篇: 校友访谈(4)||曾雪萍:气质如水,在繁华笔墨里静守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