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80后”小伙扎根农村 立志做有情怀的农业人
凤凰网四川综合
十年前,当人们提到“80后”的时候,言语之间都充满了对这一代人的失望和调侃。十年过去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已为人父母,不仅没有让人失望,还成了社会的中坚力量。
在德阳市罗江区白马关镇广济村,三个“80后”小伙不仅把农业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还为当地贫困户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门路。
工人正在把刚摘下的鲜桃分拣、装车
6月5日,在广济村罗江八零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农场里,工人正在把刚摘下的鲜桃分拣、装车,一旁的何骏正在指导着工人按个头挑选桃子。
“我们种的天府第一桃——胭脂脆桃,新栽培模式和科学的水肥管理,使我们的树苗栽下去第二年就能采摘了。”何骏说。
蓝色的上衣,白色的短裤,一副黑框眼镜,灰色的运动鞋上沾满了泥土,黝黑的面庞和胳膊,说起话来,露出白白的牙齿,这是何骏给人的第一印象。说起从事农业几年来的变化,他笑着卷起了裤腿,把胳膊和腿放在一起做对比:黑白分明!
从左到右:张印森、何骏、代坤洪
三个门外汉的故事
虽然现在做起了农业,但是三个小伙都不是农业科班毕业。
2008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类专业的何骏面临着毕业后的选择:一方面是8个世界500强企业的offer,一方面是回家过安分的生活。大学期间就有创业梦想的何骏决定先学习经验,再去创业。当时浙江农资集团的植物营养水肥一体化项目让他大感兴趣,从此他就跳进了农业的坑里,一发不可收拾。
“那时候忙得时候一周七天都在天上飞,全国到处跑。不过也就是在那时候觉得农业真的很神奇,慢慢的就爱上了这一行。”何骏回忆说。
在浙江农资集团2年的经历,让何骏积累了大量的农资和农技推广的经验。与此同时,公司组织的去以色列参观学习,也让他认识到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差距。
2014年,当发小张印森从电视台辞职创业,在罗江县白马关镇国家4A景区创办了白马关滑草场时,何骏欣然加盟。
与何骏相似,张印森也不是农业科班出身。四川外语学院新闻专业毕业后张印森便供职于德阳市旌阳区广播电视台,在新闻战线上曾多次被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
从小学到高中都跟何骏、张印森是同学的代坤洪是个销售奇才。2008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电商专业的代坤洪10年前往广东佛山创办梦图家具有限公司,主营家具线上销售,主要负责产品推广和长期占据淘宝家运营工作。经过2年的努力,用餐桌椅类目前10排名,取得了年销售额超过2千万,双11单日单店销售额超过300万的不俗成绩。
白马关滑草场
2014年,当张印森在白马关镇创办白马关滑草场时,三个儿时的发小又聚在了一起。
白马关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因三国时期刘备军师庞统乘白马攻打雒城于此中箭身亡而得名,后众人为纪念他在这里修建了庞统祠。白马关镇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城西五公里,横亘于成都平原东北,自古为东西两川分界。而滑草场就位于白马关镇核心景区旁,距离高速公路出口仅有几百米。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他们产生了做农业的想法。2015年,三人租了十几亩地,开始了农业项目的尝试。最初他们以种植草莓为主,绿色无公害的种植方式让草莓在品质和口感在当地都大有优势,甫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
2016年1月,创业团队经历了农业创业实验项目草莓园和滑草场后,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农业种植。这次他们选择了被誉为“天府第一桃”的胭脂脆桃。该品种成熟早,果形大,颜色美,含糖量高,是早熟桃里的明星品种,是早熟桃里果形最大,苷物质含量最高的优势品种。
2017年1月,三人正式注册成立了侨资企业罗江八零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何骏为侨属)。由于个人特长不同,三人对自己的角色做了明确分工,何骏负责技术和选种,张印森负责线下销售和渠道管理,代坤洪负责线上销售。
何骏在跟农场工人交流
做有情怀的农业人
早上4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已经成了三个人近一个月的常态。“孩子都成了留守儿童了,三人挤在两张小床上,不过也很幸福。”张印森笑着说。桃园丰收的季节,每天都离不开人,早上四点多,采购商就上门了。等晚上送走最后一车桃子,夜已经深了。
为了今年的丰收,他们已经忙了两年半了。2017年春天,当漫山遍野的桃花开遍广济村的时候,三个人知道自己的农业创业梦成真了。
经过一年的摸索和努力,150亩的产业园从无到有的建立起来了。
“很多的技术都是一点一滴的摸索出来的,实践的积累。”何骏说,刚开始虽然也懂一些技术,但是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只能在探索中学习,也走了一些弯路。
桃园
在八零后农业公司的桃园里,有一些特殊的地方:两株桃树呈V字形种在一起。“这是我们改良的双株V字形直立主干分层挂果法栽培,这种技术一方面有利于桃林的通风,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另一方面有利于我们采摘果实。”何骏说,我们还把桃树种植间距比传统种植扩大了好几倍,为我们将来实行全机械化管育、采摘预留了空间。
“地面上的投入都是看的见的,真正投入大的在地下。”何骏介绍说,为了真正做到绿色和无公害生产,他们在土地的改良上没少下苦工。以色列的参观学习让何骏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他们引进先进农资产品和技术,将整个土肥技术在桃树往前推进了十年。极大的降低了肥料使用量,节约人工成本,降低肥料浪费,避免了了传统肥料超量超规使用所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
在桃园中间的养殖区域,100多只鹅苗正在慢慢长大。“这些鹅是用来除草除虫的,等到桃子都收完了,就会把他们放到桃园里,它们负责除草除虫,我们就减少了农药的使用。”何骏说,他们严格按照农业部绿色农产品双A级标准里规定的生物农药目录进行选择和使用。通过生物防治法对病虫害进行治理,完全对人畜无害,对环境无害。
桃产业基地出产的鲜桃已经成功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今年已申请绿色食品认证,计划明年申报国家农业部有机农产品认证。
无公害的种植方式也赢得了消费者青睐。“前几天有个农村的老大爷骑自行车骑了十几公里来我们这买桃,说是吃过我们的桃,感觉口味比别的桃好太多,一定要再买回去吃。”代坤洪说,当时老人只带了100多块钱,全都用来买我们的桃子,这对一个城市人来说都不容易,对一个农村人来说更是难得,也充分证明了我们的品质和口碑。
“我们把做有情怀的农业人,做有态度的农产品当做我们的追求和理念。”何骏说。
何骏在跟贫困户交谈
扶贫路上的带头人
在桃产业基地有一块招牌很醒目——“德阳市精准扶贫产业园”。
广济村目前有贫困户37户,61名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繁重。八零后农业公司布局该村后,成为了该村精准扶贫的带头羊。
在桃产业园的中心地带,有一座白墙青瓦的院子,年近80的贫困户杨廷财夫妻住在这里。“他们两口子年纪大了,干不动重活,我就让他们帮我看管一下鹅苗,在桃园里干一些简单的工作。”何骏说,加上土地的租金,两人每年可以得到将近两万元的收入,完全实现了脱贫。
为了让当地的精准扶贫实现可持续性,当地扶贫部门与八零后农业公司进行深度合作。扶贫款项由广济村村委会投入到该项目中,扶贫款直接用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由全体贫困户集体拥有所有权,由业主方八零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拥有使用权。前三年,业主方自己兜底向当地贫困户发放分红款项每年每人800元,第四年开始每年递增百分之30%直到第五年,第六年开始款项直接给付村委会或村集体经济实体,以壮大集体经济,定向扶危助困。
何骏在查看桃园
“我们雇佣当地百姓都是贫困户优先,每人每天60元,季节性用工能达到100多人每天。同时,我们流转农民的土地定价900元/亩,远远高于当地市场价。工资+分红+土地流转收入,每个人平均增收4000元以上。”何骏说,通过这种模式既能保障贫困户顺利脱贫,还能壮大集体经济,减少返贫的发生。
作为一个侨资企业,帮助贫困侨眷脱贫也成了他们的脱贫任务的重中之重。广济村和万佛村的两位贫困的侨眷属张继芳、侯盛长成为了产业园里最早一批工人。其中,63岁的张继芳和丈夫均在产业园打工,加上十几亩土地的租金,夫妻二人每年有5万多元的固定收入。
对于未来,三个年轻的“80后”充满信心。“我们企业能够走到今天也离不开各级政府特别是省市区侨务系统的帮助和支持。”何骏说,下一步将深化农旅融合,完善农产品种类搭配,打造四季果园,生产让消费者放心的、有口碑的农产品,努力争创区域农产品知名品牌。
上一篇: 湖南校友会拜望1949级成涛老校友
下一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洛阳校友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