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我们 那时的武汉
近日,一家名为“那时·武汉”的武汉高校主题餐厅因为满怀校园气息的定位与设计在网络上走红,并被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在微博上关注,不少网友和食客纷纷跟帖“捡回忆”。
这就是由我校90级经济法专业校友刘晓芬分别在广东惠州和深圳创立的以“我的大学·湖北味道”为主题的湖北风味餐厅。
转行创业,另类人生
就读于我校经济法专业的刘晓芬是地道湖北人,大学毕业后在广东佛山当上了一名人民检察官。在她二十年的检察生涯里,她担任过科长、副检察长,主办过全国十大公诉案件、中纪委专案,屡次荣立二等功、三等功。
然而这样一位优秀的检察官,在亲友的百般劝阻和质疑声中,在41岁“高龄”毅然离开体制,一脚跨进一无所知的餐饮行业。“我不希望自己的人生被一句话概括,所以我决定去尝试一件我喜欢的、和法律完全不沾边的事,哪怕这个年龄已经不太适合创业。”
刘晓芬说,最初的自己和很多人一样,认为餐饮业门槛低,有良好的现金流,是创业首选。直到踏进餐饮行业,才知道从项目拓展、品牌设计、装修设计、工程设备、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产品设计、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样样都要重新学习。三年多来,她从惠州开始,先后创立了:“窄门宽巷”、“那时·武汉”、“与舍”三个餐饮品牌。
特色定位,传承情谊
2016年6月至今,刘晓芬先后在惠州、深圳开了三家湖北风味餐厅,品牌名:“那时·武汉”,以武汉高校为主题,墙壁上是中南大校门、武大樱花等手绘;卡座用“大一”、“大二”进行标识,而包房则分别以“华科”“武大”等高校校名命名;甚至连店长、服务员等工作人员都以班长、体育委员等班委职位相称。除此之外,其特色菜品“华工热干面”、“政院猪蹄”、“武大酸奶”等背后也都蕴藏着浓浓的校园气息和回忆——“那个时候,一食堂的猪蹄,香喷喷,软糯糯,是同学们眼中有点小奢侈的美味,而多年以后的今天,政院猪蹄已经成为我们那一代人对大学时光的记忆和符号,深圳校友每年十月都会举行一次盛大的猪蹄宴,秘方还是89级师兄研发的呢!”
“那时·武汉”还寄托着一份故乡情怀、母校情怀:“一方面,以产品为核心,挖掘湖北各地的经典美食,用工匠精神去呈献给大家,湖北菜有成为第九大菜系的潜力;另一方面,用武汉高校文化和怀旧情结作为品牌的文化元素,具有极高辨识度,也能为推广母校的校友文化起一点作用。”
缅怀趣事,情系校园
谈起她的灵感来源――大学生活,刘晓芬表示直到现在,那些大学时代的日子还历历在目:“那个时候我们最开心地就是去约自习、约美食,有时候,我们还会偷偷地去学校周围的菜园摘两颗菜。”彼时的校园里,她只是天真烂漫的学生,而此时她已俨然成了母校的榜样校友。
“我特别喜欢我们的年级办副主任廖爱云老师,美丽开朗,仿佛像我们的大姐姐一样。还有教《行政法》的方世荣老师,上课严厉又有趣。老师对学生的认同与鼓励,会是一生的美好记忆甚至是前进的动力,而方老师对我的鼓励便是如此。”提起老师,她开心地说道。
勉励当下,寄语未来
如今,俨然成为湖北美食名片的“那时·武汉”已经在深圳开了第三家分店,它不仅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食客,更是引起了经济学家、和各路媒体的关注。面对这些,刘晓芬说:“长青店比网红店更有生命力,产品永远是餐饮的灵魂。健康卫生、地道美味永远是那个‘1’,其它都是附加的‘0’而已。在餐饮创业路上,只有传承经典、精细标准、完备体系,才能成就卓越品牌。我只是餐饮创业路上的一只中年‘菜鸟’,但我一定是最努力的那只。我希望,在自己的后半生,能用法律人的思维悟出餐饮的道。一辈子能做两件事,真的值了。”最后她还以自己的经历寄语母校的师弟师妹:“对未知充满好奇,真的是永葆青春之法宝呢!”
(学生记者韩漫玲 田曼舒 朱书晗)
上一篇: 新一届中央“两委”中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
下一篇: 李乐乐:春风化雨润无声人民调解见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