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南大李小平:伟大时代与个人选择,用经济学视角与世界共处
发布时间 : 2023-01-02
浏览次数 : 459
来源 || 财经下午茶
李小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院院长,国家级青年人才、国家级哲学社科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北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北省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经济学界团体联合会常务理事会副理事长、武汉市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国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是中南地区最早获得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的单位,科研力量在全国高校研究机构中具有整体实力优势,开拓了一批在国内学术界居领先地位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国际学术界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
财经头条特邀李小平院长与财友们分享时代大潮与个人发展、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经济学人才培养、我国如何实现产业链升级等话题。
财经头条:人们都说经济学是“博大精深”的,但也有人认为是“广而不精”,您认为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怎样突出重点?
李小平:经济学确实是文科上的一个明珠,说“广而不精”还不是很准确。实际上在不同的层次,学科设置有不同的目标。比如在本科阶段,经济学课程的特点是宽口径、厚基础,需要学习的知识面可能更广一些;在硕士阶段,专业的学习方向就更加细分;到博士阶段的研究可能就只聚焦一个课题,需要更深入地挖掘和探究。
不仅是我们经济学,实际上其它的学科也是如此,真正的专业知识只占一部分。比如我们经济学的课程总共有160个学分,实际上专业课只有80个学分,专业课还可以继续分为三类,一类是数学类的课程,一类是经济学原理,另一部分涉及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除了专业课之外,包括德育、美育、体育、劳动等,一共加起来也有80个学分。所以,我们还是要从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地培养经济学人才。育人就像栽树,把树木的根基培育好,充分吸收各种营养之后,树木才能长得更高更大。
财经头条:一般而言,国外的教学方式是启发式、讨论式的,国内可能是教授式的,对比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您认为哪一种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李小平: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确是教授式的,不过我们现在已经做了很多改革。鼓励以个性化、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去改革创新。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而不是以老师为主去单方面地输出。
财经头条:现在是否有很多老师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评职称、发论文上,而在因材施教方面并没有太多的付出?
李小平:坦率地讲,这种现象确实是存在的。教学和科研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也会把一些前沿的科研理论贯彻到教学当中去,做到“教学相长”。
财经头条:您是否考虑将学生打分作为评判老师教学水平的标准?
李小平:类似的措施我们正在实施,但有时候学生打分会走到另一个极端。例如有的老师不能严格地要求学生,反倒会得到高分数;要求比较严格的老师有时候学生反而会埋怨他,得到的分数就比较低。所以这也比较矛盾。
李小平:其实不论是学院还是学校层面,包括我们上级管理部门,还是希望我们的老师能够安心地把更多时间花在真正的教学育人当中去。实际上做老师有非常丰富的层面,不仅仅是满足几个简单的考核指标。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老师也要提升自身的品德和职业素养。
财经头条: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是“寒门再难出贵子”,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第一,现在我们国家逐渐强大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这条路是谁也挡不住的。而我们的年轻人正是中坚力量。我经常跟同学们打气,等到了2050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是要在他们手里完成的,这想想就令人十分激动。
第二,在整个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每个人肯定能够找准最适合自己的方向。不论是想成为科学家、学者、企业家商人,还是想成为工匠、乡村教师等等,每个人只要用心去做,也都能做到成功。
财经头条:现在像京沪广深等一线城市也都放松了户籍政策,您认为毕业生应该回家乡还是去一线城市打拼实现自己的梦想?
2006年我在上海读博士,那时觉得上海的房价也是“天价”,但是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可能那时的房价也并不高。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我那时在上海安家,房子也肯定不是问题。我也有很多同学,当时他们的成绩是不如我的,现在照样在上海安居乐业。所以我认为这其实是个人选择的问题。无论是选择在一线城市拼搏,还是回家乡定居,我们都是鼓励的。我经常对同学们说,无论做出何种选择,但求无怨无悔而已。
财经头条:现在大学生的精神压力也比较大,您是否也经历过所谓的“精神内耗”?
李小平:有压力、有焦虑,这都很正常。我们老师评职称、上教授、报项目、发论文,都会有比较大的压力,也会经历焦虑的时刻。其实不论从事哪个行业、哪个工作岗位,只要想上进、想取得进步都会存在一定的压力。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抗压能力相对薄弱一些,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一定要让同学们融入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这样有利于保持舒适的心情和维持健康的精神。
财经头条:在刺激经济方面,对比国外直接给老百姓发现金,我国更偏向发放消费券,二者对刺激消费的效果有何不同?目前我国给个人发放现金是否有一定的难度?
李小平:我国现在的新发展格局主要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大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原先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也就是以出口和投资为主拉动的经济增长。现在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很多,经过前面几十年发展之后,也不可能大放水了。现在最重要的抓手就是内需,是拉动我们经济增长一个很重要的杠杆。
因为消费习惯的不同,用发放现金的方式来刺激内需,在西方国家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像美国人、欧洲人,发了现金之后他们可能就全部消费了。但是中国人,包括东亚人、东南亚人都有储蓄的习惯。发了100块钱,他可能只用50块,还有50块就会存起来。如此一来,刺激消费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另外对于不同的人群效果也会不一样,比如我们发钱给年轻人,他们就可能消费得多一些;但是对于比较保守的中老年人,可能就会出现发放多少现金他们就会存储多少的现象,这样也达不到刺激消费的效果。
财经头条:您认为经济学中有哪些基本的原理,是普通人能够比较容易理解并掌握的?
李小平:最基本、最常用的经济学原理就是供需原理——供给增加,需求不变,价格下降;然后供给不变,需求增加,价格上升。供需原理可以灵活地运用到不同的生活场景里。
另外像稀缺性、机会成本,也是很重要的经济学原理。比如说一个人高中毕业之后,可以选择读大学,也可以选择就业。对于读大学的人而言,选择就业挣到的最高收入就是他的机会成本。但是从长远来看,读完大学把专业知识掌握之后,未来能够创造的财富和选择就业的机会成本相比,孰大孰小呢?这其实也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还有就是成本收益。比如像犯罪这种行为,实际上也要考虑成本收益。作案后被抓到的可能性有多大?所带来的收益又有多大?当然我们事后来看,这些行为明显是不理智的,犯罪的成本收益,他们其实是没有计算好的。
李小平:我最近在研究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构建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这个项目从2018年开始立项,现在正准备结项。其实我们还是想响应国家的一个政策,就是我们的“一带一路”倡议发出之后,能不能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构建,它对我们国家的产业转型升级又有怎样的影响?
原先的全球价值链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主导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成为全球价值链的一个参与者和跟随者。经历四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我国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产业链上也从初级产品、初级加工向高端制造升级。中国已经变成了全球产业链或者价值链的重要一环。
但是总的来说,我们在产业链中还是处于比较中低端的位置,因为我们原来的底子很薄弱,一开始基本上靠的是劳动力要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口红利”。虽然我们自己想转型升级,但是西方国家还是希望你永远处于中低端的位置,永远为他们打工。我们在西方国家主导的价值链层面,再想向上发展的难度确实比较大。
那么在我们自己的“一带一路”倡议里,这个体系可以以我们为主导,和参与该倡议的国家实现互补和共赢。这样的一个思路方针,和西方国家主导的体系也没有冲突,因为全球区域的价值链都是互相支撑的。
财经头条:如果继续按照我们的思路走下去,未来的世界格局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李小平:我想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大有希望、大有可为的。因为我们这种理念和以西方国家为首的理念不同,他们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我们实行的是共享共赢、公平竞争。像这样发展的话,对我们发展中国家还是非常有利的。
财经头条:从2019年贸易战开始,美国就一直打压中国,尤其是在芯片、生物科技等高科技领域,持续多年且有愈演愈烈的态势,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小平:第一,我认为改革开放的道路是走对了,我们不断融进世界经济的价值链中,这个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第二,在可预见的将来,至少在经济层面我们赶超美国还是很有希望的。
从我们自身来讲,困难可能只是暂时的。从长期来看,有人打压我们,反而有可能是好事情,因为让我们自己清醒过来,实际上也是给了我们一个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攻克高精尖技术的一个机会。我们很多产业要自强自立,以芯片为例,芯片产业其实我们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和美国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但是后来我们采取了“拿来主义”的态度,自己不怎么研发了,直接拿别人的芯片来做应用。因为美国的贸易制裁,让我们意识到“卡脖子”的问题,高精尖的技术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不是因为受到了制裁,我们的自主意识或许会更加后知后觉。
财经头条:您是研究世界经济的,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逆全球化”或许会占据上风,您是怎么理解的?
李小平:虽然这些年由于地缘政治等各方面的因素,出现了某些“逆全球化”的迹象。但总的来说,经济全球化浩浩荡荡的大趋势是谁也改变不了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生产要素跨区域的交换成本降低了,像现在飞机、高铁技术、通讯技术使得交易成本非常低,也就创造了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
中国一直是经济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因为中国和世界其他的绝大多数国家一样,大家都是国际分工的受益者。如果每个国家都在努力创造和增加财富,然后通过自由贸易和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全球的整体财富也会因此大大增加。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原因。

上一篇:
最高荣誉!张琦教授获“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荣誉称号
下一篇:
对话中南大张敦力:了不起的会计学!解码财富与数字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