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公道美品德行奖”获奖者事迹简介
下面向大家推送的是各位获奖者事迹简介 。
张瑞堂:心存善念的师者

如何经营出一门高质量、有效果的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张瑞堂锲而不舍的追求。从博士毕业毅然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到主动请缨开设了全国第一家思政课的“综合创新实验课堂”。张瑞堂带着“把分内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好,让它对更多的人有意义”的信念,坚持要将思政课这门承载真理、富含美德与智慧的科学传播给更多学生。
经过七年的探索,张瑞堂制定了《理论·教法·实践·对话四位一体综合创新方案》。为了更好地阐释党的历史和理论,他独创了六种教学法:重要范畴新释法、多维阐释论证法、专题哲思品读法、纠偏讨论归纳法、理论构建对话法、类比隐喻近心法。为了让思政课能够与学生的心理有效对接,他又总结出了六种教学法:政论影视观摩法、经典艺作导引法、典型案例分析法、参与互动教学法、主题演说微视法、课外实践辑报法。他还在微信学习群设置了“艺术思政课”“生活思政课”专号,适时发布一些自己独创的生活艺术作品,在学生中产生了“亲其师,信其道”良好效果。
“如果能看到你们心存善念,积极有为,那一定是令我终生欣慰的事情。”据统计,十年来上过张瑞堂的综合创新思政课的学生达15000人,每学期明确表示“学有所乐、学有所悟、学有所获”的学生始终在90%以上。
符双喜: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

“心怀感恩,尽自己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法学院学子符双喜一直坚持志愿服务的初衷和动力。从2016年开始,符双喜每年都会参加春运暖冬行动,帮助游子踏上返乡旅途。武汉地铁的志愿服务工作,他一参与就是3年,并带动全校2000多名学生加入到这项活动当中。大学三年间符双喜参与了600余次志愿活动,志愿服务时数累计2100余工时。
作为“巾帼维权”社区法律服务队的一员,符双喜秉承着“略尽书生绵薄之力,服务社区法制建设”的宗旨,积极在洪山区各大社区组织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律咨询活动,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区法制文明建设;用行动践行“博文明理,厚德济世”校训,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活力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用青春书写法漾年华,共同构建文明和谐法治武汉。
符双喜也是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明年他将奔赴西部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圆大学四年的梦想:用一年不到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坚持“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符双喜为自己所爱而努力奋斗,用行动争做有理想、有温度、有情怀、有担当的中南大青年!
赵曼:辛勤耕耘,论文写在大地上

1982年从教至今,赵曼教授一直奋斗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第一线,辛勤耕耘在三尺讲台。她主编国家级统编教材4部,作为课程负责人的“社会保障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网络资源共享精品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世界银行项目等共计20余项;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省部级政府奖10余项。2012年,赵曼教授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018年,被评为湖北省先进工作者。
赵曼教授始终践行一个理念:来源实践又能够在更高的理论层面还原实践的研究才真正有生命力。她常年带领团队深入城乡基层实地调研,带队深入贫困片区实地调研,撰写的资政报告和调研报告获李克强和张高丽、刘延东等领导批示,由她带领团队所作的生态治理“宜昌试验”已产生全国性影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等媒体多次宣传报道。
2012年11月,城乡社区社会管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成立,由赵曼教授担任主任,中心朝着“一流智库”的方向不断发展,在2018年中心入选“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并进入前25名,位列A+级智库。
成涛:始于初心,成于坚守

89岁的成涛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70余年来从无到有、蓬勃发展的见证者。他对来访的校友们说:“我想在有生之年尽绵薄之力,为学校、为社会做出自己有限的贡献来!”
1949年3月,还是热血青年成涛报名进入中原大学27队学习;南迁开始后,成涛与同学们一起从开封搭火车南下,途径徐州及蚌埠再搭船到南京,转乘火车到芜湖,最后冒着被飞机轰炸的危险搭乘轮船前往汉口。抵达汉口后,中原大学在武汉落地生根,蓬勃发展。1949年6月,包括成涛在内的300多名大学生被分配到湖南,参与新生政权的各方面建设工作。他先后在中共湖南省委行政处、湖南省建筑工程局政治处和株洲市木材公司行政科任办事员、科员及副科长职务。
栉风沐雨,经历社会动荡,成涛老校友生活朴素,但初心不改,坚韧乐观,乐于奉献,关心支持教育事业,不仅助力小学发展建设也关心其他老人生活,多次捐赠书籍、传递温暖。毕业数十载,成涛老校友饮水思源,情系母校,关心和支持母校建设,参与原中南财经大学株洲校友会组织筹备工作,并担任副秘书长,负责校友会具体运作,并多次向原中南财经大学教育基金会和学校捐款、捐赠原始资料,为母校和校友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徐刚业:不忘初心永铸忠诚 一腔热血倾注扶贫

徐刚业2003年7月从学校毕业后,毅然投笔从戎、报效祖国。先后在部队任排长、副连长、政治指导员、干事、保卫股长、宣传股长等职,2016年部队转业至四川省泸州市财政局,现任市财政局办公室副主任、盐源县大坡蒙古族乡拉牯村第一书记。他在部队2次赴黎巴嫩执行国际维和任务,多次参加抗震救灾、抗洪抢险和跨区机动演习任务,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姜城广场看望四川芦山抗震救灾部队官兵时,参与制订习近平总书记安全保卫方案。先后获得国际维和“三等功”和联合国维和荣誉勋章、优秀共产党员、“四会”优秀政治指导员、优秀政治工作者等荣誉。
在泸州市财政局工作期间,徐刚业舍小家顾大家,主动申请奔赴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他的带领和努力下,拉牯村全村群众人均收入相比上年度增加700余元,24户贫困户享受易地搬迁政策从“青瓦土房”搬迁到“城市新房”,全村实现了“无法联通”到“有信电话”,贫困村达到“一低七有”顺利摘帽。驻村一年多,他风雨无阻,行走2000多公里,先后为4名学生争取雨露计划资金补助45000元,解决了7名适龄儿童入学入园、17名群众反映的低保医疗补助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困难问题。2018年底,徐刚业被盐源县评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
徐文娟:用人性诠释法律,用生命维系诺言

徐文娟是法学9409班校友,武汉市硚口区人民法院执行局法官,2018年10月30日因病逝世。徐文娟生前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被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追记为2018年度全省法院系统先进个人二等功。她用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诠释着:法律的核心不在于裁决而在于执行,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
徐文娟用人性化执法诠释司法为民。她在案件执行中将法律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多方共赢,其人性化执法的方式也正诠释了司法为民的宗旨。
2015年,武汉市汽车工业配件有限责任公司因经营不善而资金链断裂,欠下2000万的巨额债款,被117名债权人告上法院,就在总经理赵璇万念俱灰之时,徐文娟独排众议,变通执法,允许企业暂不破产,边生产边还债,不仅让一位身处绝境的债务人能够如期偿还债款,而且让一家濒临破产的公司得到了生存的机会,更让一个走投无路的家庭看到了重生的希望。除此之外,徐文娟曾在出差途中,不远千里借道,将执行款亲自送到申请人病床前。
2018年10月8日,徐文娟去世前最后一次出现在硚口区法院里。拖着病体,她来到执行局,与同事进行了工作交接。她的一生践行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研究生支教团: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走进中西部贫困地区从事中小学教学工作,为贫困家庭孩子带去优质教育资源,帮助他们走出大山、了解世界、改变命运。十余年来,130余名中南大研究生支教团人奔赴西部、扎根基层,助力精准扶贫、促进当地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
研究生支教团依托学校、服务地、共青团、社会公益组织等多个平台,创新扶助载体,通过十余年来的接力扶贫实践,在服务地设立“文澜·金孔雀”“文澜·金胡杨”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创建了“金泉计划”“云岭工程”“天使成长计划”等一批特色公益项目,累计向服务地提供近100万元的爱心物资,向数千名贫困学生提供帮助。同时,积极服务学校扶贫工作需要,通过“关爱留守儿童、助力精准扶贫”双结双促项目,近年来帮扶湖北咸宁通城县大坪乡、马岗镇留守儿童100余名,提供扶贫物资、爱心捐款3万余元。
在十余年的工作实践中,研究生支教团引导广大高校毕业生面向西部、面向基层干事创业、建功立业,培养了一大批先进青年典型,相关事迹获得人民网、人民政协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教育报等各级媒体广泛报道。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项目开展以来全国首位少数民族支教博士研究生尼加提·艾买提、青年志愿者工作特别贡献奖得主曹益凤、“中国雷锋式青年”符双喜……一大批中南大研究生支教团人正在用汗水书写绚丽的青春篇章。
河南校友会:扎根母校 奉献社会

河南校友会自2004年成立以来,扎根母校发源地,矢志不忘母校红色的革命传统、报效国家和民族的校训,时刻牢记母校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切实履职尽责,关心社会发展、助力母校建设、倾心校友情谊。
在去年学校70周年校庆中,河南校友会主动策划开展了系列庆祝活动,把第一个文澜书屋设在河南宝丰县,组织校友代表团集体返校,将取自黄河的珍贵水源汇入母校“校庆鼎”,并在宝丰打响了“全球校友健身跑的第一枪”。在2019年的法学院“85”级校友毕业三十年返校再聚首活动中,为表达对母校的深情眷恋和美好祝愿,河南校友会为母校捐种200余株牡丹花苗,为母校增添一道新的风景。
母校的人文理想和家国情怀濡育了河南校友会,做爱与美的守护者,做正能量的传播者。河南校友会有着浓浓的热心公益氛围,近年来校友会理事会员纷纷捐资助学,在多地设立了奖助学金,开展各项公益活动,获得了多方称赞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2018年8月14日,北京星联芒果投资控股公司向学校捐赠1000万元。2019年7月30日,河南校友会代表顶着40度高温经武汉转车专程赶赴湖北省咸宁市麦市镇红石村给贫困户何金欧(学校精准扶贫对象)家送去2万元善款,帮助其年久失修、遇雨滴漏的土砖房进行改造,并对红石村进行了现场调研。同时,河南校友会还多次为罹患重病的校友发动募捐,并送上爱心捐款。
二十八年浠水科技扶贫与支教群体

1988年至2016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坚持每年遴选优秀教职员工赴浠水县开展科技扶贫和支教工作。28年间,共选派32名青年教师和党政干部参与浠水县的建设发展,其中1人挂职担任县委常委、副县长,11人挂职担任科技副县长,另外20人分赴各乡镇锻炼。每位成员都以高度的责任感,把浠水县的社会经济发展作为重要使命,时时放在心中,扛在肩上。
校县合作的28年,促就了两地深厚情谊,也让浠水县成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平台。在浠水县委、县政府的帮助、培养下,成员中不少人得到了宝贵的锻炼机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逐渐成为学校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
2016年,在28年的合作基础上,学校与浠水县正式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此后坚持每年举行1至2次联席会议,校县结合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在人才培养、智库建设、创新创业、服务校友与地方产业升级等方互助共赢,形成了校地合作的成功典范。

吴玉兰 在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每一个学生说到吴玉兰老师,都会提到“认真”“严格”“知性”“温暖”“微笑”“平等”等词。吴玉兰一直秉持“教育要实现教书又是育人的目的,就要坚持平等交流”的理念,从教30余年,她对学生像叶圣陶所说的“捧出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
伊力夏提·艾合麦提 工商管理学院2016级本科生伊力夏提·艾合麦提是从新疆偏僻农村走出来的一位大学生,因为深知普通话在促进民族团结、便利生活上的重要性,他在2017年暑假开办了家乡哈密市天山乡的第一个少数民族农牧民普通话学习课堂。此后的每个寒暑假,他都和家乡走出去的大学生一起在家乡开展普通话学习课堂活动,还开设了传统剪纸课堂,效果显著。2018年11月,他被团中央评为“强国一代新青年”。
陈丽红 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财政部“全国会计高端人才培养工程”和湖北省首批“会计高端人才培养工程”。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技术专家,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起草组成员,湖北省审计学会副秘书长。陈丽红科研能力突出,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2项、省级课题6项,出版专著2部,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王建荣 2017年8月,王建荣携带简单行李,从火车站赶往通城县麦市镇红石村。连续两期的扶贫工作队长兼驻村第一书记,王建荣带领工作队干部驻村帮扶,不仅得到了上级组织的充分肯定和鼓励,也成为了当地百姓的“家里人”。
侯进国 每到供餐时间,膳食中心首义校区质检部的经理侯进国就会出现在首义二食堂二楼的大厅,默默等候着排队购餐的学生,细细观察着档口售卖员的操作,静静记录着整个班组人员的工作状态,这是他最平凡的日常工作,但在35年的坚持之下成为膳食服务中心不平凡的楷模。
刘 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8级农经系校友,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股权投资校友会平台上海星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客座教授、工商管理学院战略发展校友咨询委员会委员、校友总会理事、股权投资校友会荣誉理事、上海校友会荣誉理事、武汉校友会荣誉理事。
上一篇: 张琦教授获聘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聘财务专家
下一篇: 第三届“公道美品德行奖”颁奖典礼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