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藏族人民捐出牦牛支援红军
作者:甲欢卓玛
川主寺纪念碑园
我的家乡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红原县。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这里时还未建县。1960年7月,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草原及川西北人民在中国革命危难关头所作出的贡献,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红原县。“红原”这个县名,由周恩来总理命名,意为“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
红军长征期间,在红原爬雪山、过草地、越沼泽的艰苦岁月里,红原这方热土和广大牧民群众给予了红军最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为红军队伍保存革命力量,为红军取得长征胜利作出了贡献。特别是支援给红军的牦牛,为红军驮运物资和伤病员过草地、越沼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毛泽东主席曾多次高度评价藏、羌人民对红军长征的贡献,并深情地将其赞誉为中国革命史上特有的“牦牛革命”。“牦牛革命”是红原人民优军拥军爱军的光辉见证。
调研时间:7月25日至8月1日
调研路线:红原瓦切日干乔大沼泽
调研体会>>>想起那句“跟着走”
我从红原县城坐车到达瓦切红军长征纪念遗址大概花了半个小时。老天似乎是想让我实际去感受草原天气的变化无常,刚离开县城时还是艳阳高照,在瓦切下车后突然开始下起了小雨。撑着伞,走在瓦切日干乔沼泽地上的栈道,让我不禁回想起当年红军在这里日晒雨淋、又冷又饿、艰难跋涉的情景,对他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日干乔长征纪念碑
爬雪山、过草地,红原见证了红军长征那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更留下了不怕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这个暑假,我利用假期探访家乡的博物馆、档案馆、纪念碑、红军牺牲地、旧址遗物等,认真了解了红军经过红原的这段历史。我在瓦切红军长征纪念遗址寻访调研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现在这些地方的新农村建设状况;在红原的革命烈士陵园祭扫革命英烈墓,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在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参观了大型英雄群雕、红军长征博物馆。这一过程中,我深受启发,追寻长征足迹,重忆红军情,牢记党教诲。
参观行进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奋斗岁月的点点滴滴。我不禁为革命先辈不屈不挠、创造性建设及其革命取得的辉煌成果发出感叹。走出博物馆,远望山顶,闪耀着的纪念碑矗立着,如同先烈留在红原草原的精神,屹立于红原这片土地之上。我又想起罗瑞卿大将的那句“跟着走”。(记者黄哲整理)
草原上流传“七根火柴”的故事
太阳照耀在日干乔的草甸上,山包上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上面是毛主席的题字“红军精神永放光芒”!“爬雪山,过草地”是对红军长征艰苦状况、奋斗精神最简洁、最生动的描述和概括。红原地处三千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草地昼夜温差大,天气变化无常,雨雪、冰雹说来就来。饥饿、疾病、高原反应同时困扰着红军队伍,这一切令他们付出了惨痛代价。
位于瓦切乡的日干乔大沼泽,是红军过草地的中心地带,也是世界上目前面积最大高寒湿地的一部分。
1935年7月至1936年8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先后通过日干乔大沼泽,进入若尔盖等地。日干乔大沼泽面积广阔,达200多万公顷,内部泥潭密布。根据后来的统计,在日干乔大沼泽牺牲的红军战士多达数千人,是整个长征途中红军减员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在红原的革命烈士陵园里,长眠着长征时期在这片土地上为人民幸福生活而牺牲的烈士们,记录着他们艰苦卓绝的长征史诗和气壮山河的英雄故事。
环境如此之恶劣,牺牲如此之巨大,是什么促使红军战士最终克服重重困难?开国大将罗瑞卿之子罗箭曾这样讲述自己与父亲罗瑞卿有关长征的一段对话。罗箭问:“您知道长征要去哪里吗?”罗瑞卿回答:“不知道。”罗箭好奇追问:“那您是怎么走下来的?”罗瑞卿又答:“跟着走。”罗箭说:“当时参加长征的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你们想想看,就连我父亲这样的高级将领都不知道长征要去向何方,普通的小战士们更不可能知道,但这群年轻人就是抱着一个‘跟党走’的信念,一直坚持到最后取得长征胜利,这充分显示了信仰的强大力量。”
如今,草原上仍流传着“金色鱼钩”和“七根火柴”的故事。我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七根火柴”了。七根火柴在日常生活中是微不足道的,但在红军长征过草地那特殊的艰苦环境里,却有着不寻常的意义。七根火柴讲述了无名战士在红军最需要火的时候,甘愿牺牲自己,委托战友把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交给部队的故事。当时在草原阴沉、荒凉、寂静的特定环境中,普普通通的火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无名战士保存火柴、献出火柴,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家乡人口口相传的故事感动着一辈又一辈人:年老的长辈、成年的我们甚至年幼的孩子。这些故事拥有的巨大的感染力永远留在红原大草原上,鼓舞和鞭策着我们冲破重重困难,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小战士掉队被收留成地道牧民
调研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段故事。在红军经过日干乔时,一位只有12岁左右的红军小哨兵因为生病掉队了,当地的藏族群众收留了他。他就是红原县瓦切乡的老红军罗尔吾,汉名叫侯德明。
罗尔吾,在藏语中是“宝贝”的意思,这个名字是当年瓦切乡藏族同胞在收留侯德明时取的。当地藏族同胞在称呼他时,还特地在其名字前加一个“甲”字,“甲罗尔吾”即“汉族的宝贝”。当年红军到达瓦切时,与马步芳部骑兵有一场激战。激战过后,侯德明与母亲刘大梅就跟大部队失散了。刘大梅带着侯德明在广袤的草原上苦寻多日,未能找到大部队。小侯德明躺在母亲怀里奄奄一息,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刘大梅绝望之时,一座黑色的帐篷渐渐进入她的视野,这是当地牧民阿谷的游牧帐篷。等吃饱喝足的小侯德明沉沉睡去后,刘大梅含泪将孩子托付给阿谷夫妇,又只身走进茫茫草地寻找大部队去了。这一去便杳无音信。
在阿谷夫妇的悉心呵护、照料下,侯德明一天天长大成人。他穿藏装、说藏话,成了皮肤黝黑、骑马放牧的地道牧民。成年后,他与阿谷的侄女曲美拉姆结了婚,先后生下两儿一女,完全融入当地人的生活。
我们的走访迟到了5年。2011年3月2日,82岁的老红军罗尔吾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生前,他要求家人按照藏族的习俗安葬他,把他留在这片草原上,和草原永远在一起。老人七十载的人生书写了一段藏汉一家亲、共筑民族情的感人故事。
在艰苦的岁月里,红原广大牧民群众不畏少数反动势力的威逼,救助、收留了众多红军伤病战士和掉队、失散人员,为红军过草地、越沼泽引路当向导,用维持自己家生计的青稞和牦牛支援红军。
红军长征时期的川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水平低下,物产并不富裕,各族人民生活相当困苦。在红军长征过境、留驻的10多个月里,先后创建的松理茂和大小金川革命根据地,其总辖面积不足6万平方公里,人口仅有20多万,人均占有粮500斤左右、人均牧畜不到两头,却承担着支援10万主力红军给养补充的任务。一组数字真实地说明了这些奉献:红军在阿坝期间,革命根据地每天出动强劳力5万人次以上;支援红军粮食总量在2500万斤以上,各类牲畜(以牦牛为主)20多万头;先后有5000余藏、羌青年参加了主力红军,另有10000多人参加了游击队。
今天的红原吸引大量自驾游客
随着经济的发展、道路的修建和居民定居点的建成,红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牧民定居点就在离日干乔沼泽不远的地方,错落有致地排列在草原上。到这里旅游的客人络绎不绝。
天然草场占红原总面积的90%以上,这孕育了红原畜牧业发展。
这里以全国著名的“麦洼牦牛”为畜群主体,拥有牦牛36万多头,年产牦牛肉7000余吨,鲜奶2.4万吨。得益于政府切实解决各种生活难题,牧民们从游牧到定居,生活逐渐富裕起来,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也是近年来红原县较为明显的改变。如今的红原,一股现代幸福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建新房、住小楼、走水泥路,在想象中都是城里人的生活。哪想,如今放牛人也过上了这样的生活。看病可以报销,孩子们上学不花钱……好政策是越来越多了”,家乡的一位牧民舅舅这样对我说。
另一方面,红军过草地纪念馆、哈拉玛自驾车营地、日干乔、月亮湾、措琼海、花海等景区的好景色也吸引了国内外不少游客来自驾游。
上一篇: 我校“一师一麦”教室扩音系统全面建成
下一篇: 我校工作组赴凉山看望慰问蒋富安校友亲属